袁大巍:音乐的魅力,在于交流与创意的相互激发
作为一个音乐界的多面手,袁大巍不仅是作曲家、作词家,还是编曲家、制作人,甚至录音师。他的音乐旅程充满了色彩和变化,从早期的学习到如今的行业佼佼者,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。
音乐界的“救火队员”
在行业中,袁大巍被赋予了一个特别的称号——“救火队员”。这个外号背后,是他在音乐制作中的多面性和应变能力。从作曲、作词到编曲、制作,甚至录音,袁大巍几乎涉猎了音乐制作的每一个环节。然而,他坦言,这一切并非出于主动,而是在不断的挑战和机遇中成长的结果。
在20多岁时,袁大巍热衷于写歌,尽管他自嘲那时的作品“不太行”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的兴趣转向了编曲,这一阶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。他回忆说:
“那时候又特别喜欢编曲。”
然而,录音工作对他来说,却是一种“”的选择。他笑称自己“不是正经录音专业的”,但因为周围有许多好朋友和录音师,他需要经常与他们沟通,并且亲自完成一些录音工作。
与歌手的合作占据了袁大巍工作的重要位置。他提到,许多歌手对制作人有一种特别的信任,希望从编曲到录音,甚至所有环节都由同一个人完成。这种信任建立在一种“特别I人”的感觉上,歌手们希望与制作人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系。因此,袁大巍不得不在录音、编曲,甚至其他琐碎事务中切换角色,以满足歌手们的期望。
他描述了这种工作状态:
“就现在很多比较新的,比如说一些顶流艺人啊,或者一些大家所谓的小鲜肉啊,其实他们都是这种状态。” 这意味着,他不仅要在音乐创作上投入大量精力,还要在与艺人的沟通和协调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当然,他也乐于享受这种在不同角色间切换的过程。他认识到,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乐趣。正如他所说:“音乐之旅充满了变化和成长” ,这种不断适应和学习的态度,正是他能够在音乐界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从偶然到必然的旅程
从初中高中时期,袁大巍就开始组乐队,大学毕业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袁大巍代替朋友参加了一个面试,却意外地开启了他的音乐职业生涯。
“那个经理跟我是老乡,然后他说哎,要不你就来这边上班吧。”
这个意外的工作机会,让他在第二天就放弃了原本回老家工作的计划,开始了在的音乐制作生涯。
起初,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与同学合租在管庄的一间两室一厅,当年月租800元,五个人分摊。
“当时住的条件还是挺差的。”
尽管如此,袁大巍并没有放弃,而是选择坚持。他的工资微薄,每月仅有500元,除去必要的开销,还需要家里的补助。但正是这份坚持,让他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“其实最早的时候是制作助理,然后一个月工资只有500块钱。”
袁大巍的起点并不高,他把每一个机会都当作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。从制作助理到能够完成音乐制作的各个环节,袁大巍的音乐之路,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
个人创作 & 团队创作
“创作的话,经历过很多这种状态。”
袁大巍回忆道。大约2015年以前,音乐创作更多是一种个人在封闭环境中的独自探索。
“我在一个自己的封闭环境里,然后我怎么样去创作这首歌曲。”
从写词到写曲,再融入个人的痛苦和幻想,那时的创作是一种孤独而深刻的个人体验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音乐创作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
“但现在话其实不一样,因为现在音乐风格的这种表达方式,以及这些流派风格,它其实需要的是一个集体的创作形式。”
袁大巍指出,现代音乐创作越来越倾向于团队合作。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,无论是写词、写旋律、编曲还是混音,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将自己的专长融入创作中。
“现在的创作方式,大部分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。”
袁大巍解释说,这种方式让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。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意带入作品,使得最终的作品更加立体和有趣。
此外,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,音乐创作变得更加和。
“大家通过网上这种方便的社交媒体,还有很多这种互联网的创作软件,大家可以轻松地分享和讨论他们的想,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。”
“我觉得这个旋律特别好,然后我可能创作了一个,然后给另外一个朋友听。”
袁大巍描述了这样一种创作场景,其中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成为推动作品发展的关键。这种的创作方式不仅促进了创意的碰撞,也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多元和丰富。
从封闭的个人探索到的团队合作,反映了音乐创作领域的发展趋势,音乐创作不仅是个人表达的艺术,也是交流和合作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,每一种创意都有机会被实现。
影视音乐 vs 唱片行业
“影视音乐和唱片行业的话,都是音乐,但完全是两个类型的东西。”
袁大巍这样描述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。
影视音乐,更注重戏剧性,它是一种服务型的音乐形式。在创作过程中,音乐制作人需要与导演、制片人等多方沟通,将他们的感受和对音乐的笼统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旋律和节奏。
“他们更多给你讲的是感受...你更多的是要懂得这种影视的语言。”
袁大巍指出,影视音乐的难度并不在创作本身,而是在于沟通的过程,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。
桌面制作利器——Nektar CS12
相比之下,唱片行业的关注点则更为细致,它以艺人为导向,注重音乐本身的艺术性。在这一领域,音乐制作人需要与艺人深入交流,关注编曲的每一个细节,甚至是乐器的音色、音符的时值等。
“就比如说我这个乐器就不想要这个音...都是这种非常细的东西。”
袁大巍提到,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,有时会出现翻版重来的情况,但这也是追求完美作品的必经之路。
袁大巍认为,无论是影视音乐还是唱片行业,它们都有各自的难度和挑战,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。
“就看这个创作者倾向于更希望从哪个角度去实现自己。”
他强调,无论是服务于影像的影视音乐,还是以艺人为核心的唱片制作,音乐制作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专业技能,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。
创作,在纠结与热爱间寻找平衡
“纠结是经常有的,你肯定要纠结。”
袁大巍坦言。他形容自己有“一定的精神洁癖”,尤其在音乐上,这种洁癖表现为对作品的严格要求和不断追求完美。即使一首曲子已经完成,只要他觉得有部分不够满意,那种纠结就足以让他夜不能寐。
他描述自己晚上会习惯性地复盘一天的工作,如果遇到不满意的地方,可能会起身重新打开电脑,继续打磨他的作品。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纠结,是他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然而,袁大巍也认识到,纠结虽不可避免,但也需要适度控制。他正在学习如何妥协,理解到有时候“这样也可以”,不必过分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。他逐渐学会了在追求艺术性和音乐性的同时,接受并欣赏那些不完美的瞬间。
“就是该钻的地方是一定要钻的”,他强调,在艺术创作中,对于关键元素的深究是必须的。但同时,他也在尝试变得更加松弛,享受创作的过程,而不是仅仅纠结于结果。
袁大巍的适应能力非常强,他能够快速地在不同的创作任务之间切换,这得益于他从小到大培养的适应能力。他的生活充满了音乐,无论是在上班路上、家中,还是睡前,音乐总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对于创作过程中是否应该听音乐的问题,袁大巍有着自己的看。他不认同创作时完全隔绝外界音乐的做,反而认为了解当前的音乐趋势和作品是非常重要的。他会广泛地聆听各种音乐,从老歌到抖音上的爆款作品,然后理性地分析它们为何能够流行,从中吸取灵感和元素,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养料。
路途中的声音:大自然的交响曲
近期的袁大巍,将视野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——声音景观学。在2024年的2月至5月期间,袁大巍暂别了日常的音乐工作,投身于一个特别的旅行节目,探索声音与环境的奥秘。
声音景观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,它通过记录和分析声音样本来反映环境、人文和地理的自然变化。袁大巍的旅行节目正是基于这一概念,他携带专业的录音设备,走访了多个具有独特声音景观的地方。
袁大巍的旅行始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,随后他的脚步遍及基诺山、大黑山,直至遥远的可可西里和高丽贡山。在这些地方,他不仅记录了自然的声音,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态。
在可可西里,袁大巍得到了省厅的邀请,进入了这片神秘土地的腹地。他与当地的干警共同生活,见证了藏羚羊等保护动物的生活状态,感受到了环境的艰苦与美丽。
在高海拔地区,许多录音设备面临严峻的考验。然而,袁大巍使用的拜雅(Beyerdynamic)表现出色,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稳定工作,为他的声音记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
这次旅行不仅是对声音景观的探索,更是一次音乐创作的灵感之旅。他计划将这些珍贵的声音样本融入音乐作品中,创作出与这些地方有关的音乐,将声音的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。
尽管原计划中的冈仁波齐之行因工作繁忙而搁置,但袁大巍对声音景观学的探索并未停止。他的旅行节目不仅是一次个人的冒险,也为音乐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通过这次旅行节目,袁大巍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对新领域的勇敢探索,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,去聆听那些被忽视的声音,创造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。
音乐制作中的选择与体验
作为工具,其品质直接影响到音乐人对声音的捕捉与创作。袁大巍,作为一位资深的音乐制作人,分享了他对于选择的独到见解和个人体验。
袁大巍回忆了他使用过的一系列,这些都曾是他音乐旅程中的重要伴侣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找到了自己更为青睐的品牌和型号。
“经过朋友推荐,我第一次戴上了戴雅的,当时是很早的款DT 770 PRO...这个声音就非常清楚。”
袁大巍对于拜雅(Beyerdynamic)的音质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他提到,这款不仅声音清晰,而且耐用性强,现在即使经过多年使用,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。
Beyerdynamic DT 770 PRO 专业
在音乐制作的专业性上,袁大巍强调了在户外录音时的重要性。
“我这次去可可西里,去高丽贡山,去怒江我都带了拜雅的...在那个严苛的环境条件里面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”
无论是极端天气还是苛刻的录音环境,拜雅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和声音稳定性。
此外,袁大巍还分享了他对不同型号的使用体验。
“DT 1990 PRO我就去听一些细节,因为我觉得它的低频反应特别好。”
他根据音乐制作的不同需求,选择不同的来捕捉声音效果。
Beyerdynamic DT 1990 PRO 旗舰
在他的音乐世界里,不仅是聆听工具,更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。
在创作中寻找个人之声
音乐创作对于袁大巍而言,既是职业也是自我表达的渠道。在音乐产业中,他常常处于被动型的角色,接受定制化的创作任务。
“就现在比如说有的歌都是别人找我写,就是我定制什么之类的。”
他根据客户的要求,从情绪到价值观,深入理解并表达客户想要展现的核心理念。
然而,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,袁大巍并没有放弃个人化的创作。
“像就是想更多的个性化的表达,个人化的这种东西。”
他坚持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,这些作品不受商业,完全出于个人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。
“那个就是非常有意思,就是无所谓了,我也不管大家觉得好不好听”
袁大巍在谈及个人作品时,展现出了一种释然的态度。他不再纠结于外界的评价,而是专注于自我表达的纯粹性。
这种创作状态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,也是对内心矛盾的一种回应。
“有一天你会发现服务型的创作干多了以后,其实自己内心是特别矛盾的。”
他意识到,长时间的商业创作可能会让人陷入内心的疲劳,但通过个人化的创作,他找到了平衡。
袁大巍的同行们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。
“而且我发现现在身边有很多跟我差不多一样岁数的这些制作人,包括一些作者,他们都在写一些自己的作品。”
这表明,对于许多音乐人来说,创作不仅是职业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。
“做自己想做的音乐,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好的一个初衷吧。”
袁大巍认为,保持初心,做自己想做的音乐,是音乐创作中最宝贵的部分。无论是商业作品还是个人作品,音乐人都应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创作的追求。
音乐之路:坚持与自我超越的历程
像许多音乐创作者一样,袁大巍在他的音乐旅程中,也曾经有一段时间,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否定。
“那个时候就是你写完东西,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社交媒体平台...就是你做了很多的东西,其实别人是听不到的。”
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,他的作品缺乏展示的渠道,长时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。这种状态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失落,甚至一度选择了放弃,尝试了与音乐无关的工作。
“然后就找了个班上,找了个和音乐没有任何相关的这种工作去干。”
但音乐的呼唤终究是难以抗拒的。袁大巍发现,即使在其他行业的工作中,他的心仍然牵挂着音乐,无完全投入。“还是不行,就是还是要回归到音乐。” 他意识到,音乐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是他情感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途径。
在经历了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反思之后,袁大巍决定重返音乐之路。
“我这个人比较乐观...但是就那段时间,确实是真正的低谷。”
他认识到,音乐创作不仅是技巧和天赋的展现,更是坚持和毅力的考验。
“最主要的一个事就是坚持...能走到这一步的话,基本上所有的朋友都是靠坚持。”
袁大巍强调,无论是面对创作上的挑战还是行业的竞争,坚持是每个成音乐人的共同特质。他鼓励音乐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,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,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也不要忘记初心。
在袁大巍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个音乐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坚持。他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但他用乐观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,不断超越自我,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之光。